旅程第一天,早起。沿路的綠植,趕着上班的職員以及店門外做早操的景象,無不彰顯出長治這個城市的曆史悠久。我認為一個厚重的城市必然是敬畏曆史的;一個敬畏曆史的城市必然是尊重文化的。隊員們今天的任務是去堆錦博物館,探訪堆錦傳承人,了解長治堆錦文化。一天下來,所見所聞應證了我對于長治的想象。
既然是來做關于長治堆錦的問卷調查,自然不能啥也不準備就開始,對此我也查閱了一定的資料,對長治堆錦有了初步的了解。長治堆錦起源于清末民初,以絲綢織物為主要面料,草闆紙、棉花為骨架,經剪裁、貼飛邊、壓紙撚、續棉花、撥硬折、捏軟褶、渲染描繪等十餘道工序制成。因制作中各部分棉花的厚薄不均,邊緣粘貼的紙撚粗細各異,再加上撥折疊壓時的順序變化,使畫面産生一定的立體感。它就像是給國畫穿了一層衣服,使畫面更加生動形象。
初步了解畢竟是初步了解,在看到實體之前,我實在難以想象這到底是個怎樣的藝術。參觀完博物館,它在我心中的形象才更加具體,原來它是這樣的。對它的更深一步了解是經過闫向軍先生的講解。
堆錦的雛形是畫家文人應富人的需求将畫立體化,這種形式由于畫家文人沒有傳承的想法,對手藝人的繪畫要求高導緻它并沒有從畫畫中分離開來。據闫先生說,堆錦流傳開來很大是李家父子的功勞。李家在當時是大戶人家,李自清在一次為他人作畫時,經過學習琢磨很好地将國畫立體化,因為家庭講究琴棋書畫的教育,李自清的的兒子李模很好将堆錦傳承了下來,1915年李模和他的兒子李時忠憑借四季條屏堆錦圖榮獲巴拿馬賽會銀質獎。長治堆錦的産生有很多因素,從政治和經濟上來看,明朝中晚期修長城,朝廷将供應糧草的任務交給了商人,當時的山西資源豐富有煤有鐵有鹽,晉商初步形成模型,經濟再繁榮不過。彼時長治集中了一堆富人,在不愁吃喝的情況下,他們對生活的要求有所提高,對藝術的追求更是上了一個台階。除此江浙閩粵四川潞安府盛産絲綢,黃河以北隻有潞安府也就是長治産絲綢,為堆錦提供了很好的生産條件,這些都促使了堆錦作為奢侈品的銷售。從文化上來看,清末山西東南部流行開上黨梆子,戲劇的形成衍生了一系列工藝的發展,與同時期的别的地方相比,長治的針織品并不隻是刺繡,堆錦使它們更加形象,不論是小孩的虎頭帽虎頭鞋,還是戲服的針針線線,都别具一格。
博物館裡的堆錦圖不多,稍微上點年份的圖或多或少都有歲月的痕迹遺留在上面,由于絲綢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會風化降解,堆錦圖上的其他材料随着時間也多失去原本的色澤。堆錦原是用棉花做填充,棉花放長了時間會生蟲,除此軟軟的填充物使得很多細節問題都難以解決。除此堆錦畫過于傳統,沒有變化的它很難符合時代的審美,一個個問題迫使傳承人想出改良的方法。經過一代代傳承人的努力,到如今軟胎轉硬胎,堆錦畫也嘗試着貼合當今審美,更加時尚,制作上結合印刷降低對畫畫的要求。
有器必有型,有型必有圖,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闫老師對堆錦的情懷不難讓我想到一個滿含期待又有些焦慮的老父親。在他心裡,堆錦實在是個優秀的文化,他的孩子有些跟不上時代了,他想改變它,他也正在努力改變它。
期待明天的堆錦會更好。